青年现象
“喊麦”MC,原意是emcee,即主持人的意思,也有说MC的全称是Microphone Controller,即“麦克风控制者”。“喊麦”歌手已经发展为近乎独立于传统意义的说唱(rap)的风格,成为中国一种新兴的表演形式。
“喊麦”风格可以十分随意,通常流行于网络,几乎没有现场表演,而且中国的“喊麦”并不属于正式音乐,多为网络红人创作的情感“喊麦”。
有网友概括,“喊麦”的特征基本上是:从头至尾,所有的句子都只有一个节奏。“尽管欣赏不来,也还是忍不住跟着抖腿。”
图片
颇有争议的“喊麦”现象
2016年是直播元年,有数据称,2016年上半年每18分钟就有一个直播平台上线,直播行业的高速发展带动着主播们的火爆,同时一部分存在于直播行业中的娱乐内容比如“喊麦”也走入了大众视线。
不仅大张伟、谢娜、井柏然等娱乐明星在节目里“一人我饮酒醉”,连央视主持人撒贝宁都魔性“喊麦”嗨到停不下来;最近,连王珞丹都在《跨界歌王》上自爆平时喜欢听“喊麦”,卫视跨年晚会节目也邀请了某知名MC参加……
图片
嘻哈与“喊麦”之争
最近,关于“喊麦”是不是“嘻哈”,甚至算不算是音乐的纷争四起。
先是某档经典选秀节目在今年回归,主张“有趣和潮要比专业和好听重要,做95后有态度的音乐”,“网络直播间”的“MC们”带着“喊麦”登上舞台,引起某音乐人吐槽,“你这叫唱歌?拜托,我们是唱歌比赛,你来说快板,一没旋律,二没节奏。”
后有一档新的真人秀节目,在中国寻找“嘻哈”歌手新秀,一些非常“嘻哈”的中国评委们,逢人就问:“你有freestyle吗?”而评委在看了中国版“嘻哈”歌手MC天佑的徒弟帝王南夕的表演后,纷纷表示这种中国式“喊麦”根本不是“嘻哈”,而MC天佑则激烈回怼。
图片
嘻哈溯源
嘻哈之前,黑人们有爵士,但嘻哈更草根。嘻哈的“说唱”开始几乎不被认为是音乐的一种,因为没有旋律。但这正是其独特和深刻之处,直接直白,不是在专业知识、技能和器具的帮助和修饰下就能够生产出来的。
上世纪90年代,嘻哈文化在全世界迅速发展起来。1990年,德国举办了第一届街舞大赛。日本舞者很快就掌握并发展了街舞,将之传向韩国、中国台湾等周边地区。
市场扩展带来商机,嘻哈随即逐渐商业化,以一种“非主流”的形式主流起来。简单地说,嘻哈变得很潮,变得很贵。不仅如此,嘻哈甚至变得很“正”。
时势造文化,由嘻哈可见一斑。所有文化都有其经济背景,文化传播则需要经济效应,政治、经济、社会、文化从来相互交织。
事实上,即从嘻哈在中国,便可看见端倪。上世纪九十年代,中国流行的“霹雳舞”便是嘻哈。到今天,我们也经历了一个转变过程。
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,民众在生活积累中厚积薄发而产生的。大众文化一定要在草根自己身上产生,无法替代,无法强加。
图片
另类“喊麦”
随着“喊麦”越来越进入大众的视野,也有网友开始将这种现象变得“城会玩”。微博网友@SoFunky 公布了一个教程:教大家如何一秒“喊麦”,总结得十分精辟,包教包会!
首先要熟练运用四个字“我,他,这,那”,然后只要在任意一句诗词上押韵一下即可,举个例子:锄禾,我曰当午!汗滴,这禾下土!谁知,那盘中餐!粒粒,他皆辛苦!